創新信用修復 助力企業紓困解難健康發展 | ||||
| ||||
| ||||
5月18日,經開區某公司在向經濟發展局中小企業辦公室申報2022年度山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過程中,經核實發現,該公司曾于2021年10月因未如實記錄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情況被區安監部門處以“限期責令整改,罰款6000元”的行政處罰。 “考慮到企業社會信用是否良好為一票否決項,為幫助企業順利完成申報工作,我們立即啟動信用修復‘綠色通道’服務?!苯涢_區經發局中小企業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說,他們主動聯系企業開展信用修復指導,積極協調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壓縮審批時限,將原本需要七個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審批流程壓縮至三個工作日,為企業成功申報贏得了時間,消除了限制。該企業的申報材料已于5月底成功轉報至省級,若認定成功,可為企業爭取省級獎勵資金10萬元。 我市32條助力企業復工復產政策措施出臺后,為幫助企業有效應對新冠疫情影響,加快恢復發展,威海經開區經濟發展局開通信用修復“綠色通道”,創新創新信用修復,出“五大實招”,主動服務、靠前指導14家企業完成行政處罰信用修復,助力企業擺脫壓力、恢復發展。 為暢通企業信用修復渠道,掃除企業信用修復知識盲區,根據“信用中國”網站行政處罰信息信用修復指南和流程指引,面向全區行政處罰機關和企業,同步、雙向發布《關于做好行政處罰信息信用修復工作的通知》,要求行政處罰機關按照“誰處罰、誰負責”的原則,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同時,將信用修復政策宣傳到位,并在企業提出信用修復申請后,全力配合做好信用修復工作。鼓勵、引導已過最短公示期的失信企業及時改正失信行為,消除不良影響,有效避免了“明明滿足行政處罰信用修復條件,卻遲遲得不到修復,一直處于失信受限狀態”等問題的發生,充分保障失信主體權益。 對市級反饋的已提交行政處罰信用修復申請的企業名單,主動為其提供一對一現場指導,幫助企業量身定制符合實際的信用修復政策,截至目前,企業信用修復申請通過率達到100%。 按照“涉及一般失信行為,最短公示期為三個月,最長公示期為一年;涉及嚴重失信行為,最短公示期為六個月,最長公示期為三年;涉及特定嚴重失信行為,按最長公示期三年予以公示,期間不予修復”的標準,從歸集到威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的行政處罰信用數據中篩選符合信用修復條件的企業,定期組織召開信用修復培訓會,將信用修復的適用范圍、修復標準以及修復流程及時傳達到位。截至目前,符合信用修復條件的企業參加培訓班的比例達到100%。 同時,主動為全區28家沖擊新目標企業、33家創新型企業、122家重點企業提供信用“體檢”服務,為骨干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信用保障。為威海交通運輸集團有限公司、威海市陸路通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有限公司等10家存在2條以上行政處罰失信信息的企業提供信用預警、信用修復指導服務,杜絕“屢禁不止、屢罰不改”等嚴重違法失信行為發生。 根據《威海市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辦法》《威海市級信用產品應用清單》等,在評先選優、申請資金、申報項目等行政管理和政務服務過程中推廣應用“信用核實”“聯合獎懲”等,今年以來,已開展企業信用核實2317家次,累計210家次企業因列入“紅名單”享受擇優選擇項目申報等激勵措施,3家次企業因存在行政處罰記錄失去評選或申報資格,信用的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企業守法誠信經營,嚴重失信和行政處罰事件得到有效遏制。 “五大實招”以信用“軟實力”構筑起了營商環境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提高了企業信用修復效率,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信用支撐。 | ||||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